硫酸鹽有機廢水廣泛產生于制藥、石化和造紙等行業的工業生產中,若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危害。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是當前處理硫酸鹽有機廢水的重要技術手段,具有成本低和可回收能源等優點,已經在實際工業廢水的處理中獲得了應用。但是,在厭氧生物處理系統中,硫酸鹽的存在對厭氧消化過程有顯著影響,嚴重時甚至導致系統的崩潰,從而為硫酸鹽有機廢水的高效處理帶來挑戰。本論文采用內循環(Internal Circulation,IC)厭氧反應器作為研究對象,研究了多個運行參數包括容積負荷(Organic loading rate,OLR)、上升流速(Vup)、碳硫比(COD/SO42-,C/S)、硫酸鹽有機負荷和氮硫比(NO3-/SO42-,N/S)等對IC反應器處理硫酸鹽有機廢水處理效率的影響,并從動力學行為與微生物群落特性等角度揭示了這些參數對IC反應器的影響機理,主要研究結論如下:(1)在上升流速為1.0 m/h的條件下,OLR在2.50-18.94 kgCOD/m3/d之間時,IC反應器可維持80%以上的COD去除率;在高有機負荷下,通過撤掉水力回流將上升流速降至0.06 m/h后,反應器性能迅速惡化,COD去除率降至60%以下,出水pH降至6.0以下,污泥比產甲烷活性下降37.0%;有機物發酵類型由丙酸型發酵向丙酸-丁酸混合型發酵轉變;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明顯變化;Raoultella屬取代Streptococcus成為優勢菌屬,氫型產甲烷菌(Methane producing archaea,MPA)Methanobacterium 和 Methanocorpusculum豐度之和達到93%以上表明氫氣在甲烷的生成中具有重要地位;Logistic,Modified Gompertz和Transference模型可用于高有機負荷下厭氧污泥的底物降解和甲烷生成行為模擬;(2)C/S從2.5降至1.67后,IC反應器的硫酸根去除率開始下降,C/S降至0.83后,由于硫化物的抑制,COD和硫酸根去除率均降至50%左右,同時僅有2.1%的電子被MPA利用;隨著C/S的降低,污泥產甲烷活性逐漸下降,同時丙酸和乙醇作為中間產物在底物發酵中的地位逐漸得到提高;C/S的降低有助于Proteobacteria門以及兩個硫酸鹽還原菌(Sulfate reduction bacteria,SRB)屬Desulfovibrio和Desulforhabdus屬的富集,但同時也會對氫型MPA產生抑制,促進乙酸型產甲烷菌Methanothrix的富集;mcrA和dssrA基因對C/S的響應十分明顯,隨著C/S的降低,mcrA基因豐度逐漸下降而dsrA基因豐度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,兩個基因的變化與反應器整體運行性能具有較強的一致性;(3)傳統IC反應器在進水COD和硫酸根分別為7500 mg/L和3000 mg/L時性能就已明顯下降;而通過對IC反應器進行結構上的改進,與兩相厭氧工藝相結合后,兩相IC反應器在進水COD和硫酸根分別達到10000 mg/L和4000 mg/L的條件下仍能維持84%以上的COD去除率和90%以上的硫酸根還原率,其中酸化相可去除40%以上的COD和60%以上的硫酸根;在高硫酸鹽有機負荷下,兩相IC反應器的產酸相主要進行乙醇發酵和硫酸鹽還原;在甲烷相中,主要進行乙醇和VFA的氧化及甲烷化,同時也有硫酸鹽還原過程的進行,并且SRB在丙酸的利用中發揮重要作用;Lactobacillus和Streptococcus分別為產酸相和甲烷相的優勢細菌屬,乙酸型產甲烷菌Methanothrix和氫型產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則為兩類優勢產甲烷菌屬;qPCR分析表明產甲烷相中的mcrA和dsrA豐度均要高于產酸相;(4)硝酸根對IC反應器內的硫酸鹽還原過程有明顯影響,平均硫酸根去除率從78.4%(N/S=0)降至41.4%(N/S=1.03);這種影響可能通過兩個方式進行,一是通過底物競爭或中間產物抑制的形式影響SRB對乙酸的利用,二是硝酸根取代硫酸根成為SRB氧化丙酸的電子受體,影響以丙酸為碳源的硫酸鹽還原過程;此外,硝酸根會對SRB菌屬Desulfovibrio產生明顯抑制,其豐度從11.4%(N/S=0)降至2.2%(N/S=1.03);與dsrA基因相比,mcrA基因更易受硝酸根的影響,其豐度隨進水硝酸根濃度的提高明顯降低;